公章丢失登报声明流程
2025-06-07 11:22:11
第七章力量和运动
首先,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当没有外力作用于所有物体时,它们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地从实验中推导出来,它是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出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保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探索牛顿第一定律,让汽车每次在斜面上从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汽车滑向水平面的初速度相等。
⑤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①揭示运动与力的关系。
②力的作用得到证实: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2.惯性
(1)惯性:所有物体保持其原始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
(2)理解“惯性”应注意什么:
①“所有物体”包括所有受力或非受力、运动或静止的固体和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性质,而不是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作用”或“物体受到惯性作用”都是错误的。
③“牛顿第一定律”应与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前者揭示了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所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则显示了物体的基本性质。
(4)惰性有利有弊。有时我们应该利用惰性,有时我们应该防止它的危害,但它不是“产生”惰性或“消除”惰性。
⑤同一物体,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运动的快还是慢,无论受力与否,都有惯性,而且惯性是恒定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质量大,但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我们可以分析并回答如下:
①确定研究对象。(2)了解研究对象处于何种运动状态。(3)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改变其运动状态。(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另一个对象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二,合力
1.合力和分力
当一个力F被用来等效地代替几个力时,被代替的力称为F的分力,被代替的F称为这些分力的合力。
2.合力
求几个已知分量的合力称为力合成。
3.两力合成:
1)共线二力合成
A.两个方向相同的力的合成:F= F1+F2,方向与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B.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合成:f =-f1-F2-方向与两个力中较大的方向一致。
(2)二力合成范围:
︱F1 - F2︱≦F≦F1 + F2
三、二力平衡
1.力量平衡
(1)平衡: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的作用时,如果它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它处于平衡状态。
(2)平衡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种力(或力)称为平衡力。
(3)两个力平衡的条件:如果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则两个力相互平衡。两个力平衡的条件可以简单地写成:相等、相反、共线和相同。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它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2.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比较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比较
4.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1)不受力或平衡力作用的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运动状态因不平衡力而改变(运动方向或速度改变)。
第八章压力
一。压力
1.压力:
⑴压力:
①原因:物体接触挤压产生的力。
②压力是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
③方向:垂直于应力平面。
④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力不一定是重力引起的,所以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只有当一个物体自由地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2)压力是表示压力作用的物理量,压力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力的定义:在物理学中,物体所受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称为压力。
(4)公式:p = f/s .其中p代表压强,单位为帕斯卡;f代表压力,单位为牛顿;s代表应力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5)国际单位:帕斯卡,缩写为PA,符号为Pa。1Pa=lN/㎡,其物理意义是l㎡面积上的压力为1N。
2.增加和降低压力的方法
(1)增压方法:①增压;(2)减少受力面积;③增加压力副,同时减少受力面积。
(2)减压方法:①减压;(2)增加应力面积;③减小压力副,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第二,液体压力
1.液体压力特性
(1)同一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压力在所有方向上都相等。
(2)在同一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的压力越大。
(3)不同液体在同一深度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力越大。
2.液体压力的大小
(1)液体压力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
(2)公式:p = P=ρgh。式中,p代表液体压力的单位帕斯卡(Pa);ρ代表液体的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体的深度,单位为米(m)。
3.通讯器-液体压力的实际应用
(1)原理:当通讯装置中的液体不流动时,每个容器中的液位总是相同的。
(2)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舶报警器、下水道弯管等。
第三,大气压
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和空气的流动性,通过挤压产生。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切利实验
(1)实验方法:将一根长约1米、一端封闭的玻璃管装满水银,用来塞住管口,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当手指松开时,管中的水银液位在下降到一定高度时不会下降。此时,管内外水银柱的高度差约为76厘米。
(2)计算气压值:P0=P水银柱=ρgh=
13.6x103kg千克/立方米x 9.8牛/千克x 0.76米= 1.013x105Pa帕。因此,标准大气压的值为:P0=1.013x105Pa=76cmHg=760mmHg。
(3)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
①玻璃管是否倾斜;②玻璃管的厚度;③玻璃喷嘴距离水银表面的位置,但不离开水银槽表面。
(4)如果在实验过程中玻璃管中意外泄漏了少量空气,液体高度下降,则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5)本实验采用等效替换的思想和方法。
3.影响大气压的因素:海拔、天气等。大气压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晴天的气压比雨天高,冬天的气压比夏天高。
4.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力的仪器。类型: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也叫无液气压计)。
5.大气压的应用:水泵等。
第四,液体压力和流量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的流体中,速度越大,压力越小。
2.飞机升力的产生:飞机的机翼通常做成上凸下直的形状。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机翼上方流动的空气速度快且压力低,而机翼下方流动的空气速度慢且压力大。机翼上部和下部之间的压力差形成了向上的升力。
第九章浮力
第一,浮力(阿基米德原理)
1.当物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时,会受到一个垂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2.浮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上的,浮力产生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所以:F浮=F下-F上。
3.浮力=物体的重量-液体中物体的弹簧秤读数,即F浮=G-F '
4.阿基米德原理: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用公式表示为:f浮动=G行。
(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得到计算浮力的数学表达式;f浮=G排=m液g=ρ液gV排。
(2)阿基米德原理对液体和气体都适用。
二、浮力的应用
1.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漂浮和下沉条件
(1)物体的浮沉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此时物体受到不平衡的力。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的底部,浮的结果是浮到表面,最后浮到表面。如表中所示:
物体起伏的测定
(2)浮和悬的共同点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不动。但浮是物体在液面上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没在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在液体中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都浸在液体中。如表中所示:
物体漂浮和悬浮。
2.应用
⑴船舶
(1)原理:将密度大于水的钢制成空心船,使其排出的沸水体积增加,从而增加其浮力,使船能浮在水面上。
②排水量:船舶满载时排出的水的质量。
②潜艇
原理:潜艇具有一定的体积,通过向水箱注水和排水来改变自身的重力,使重力小于、大于或等于浮力来实现上浮、下潜或悬浮。
⑶气球和汽艇
原理:气球和飞艇充满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氢气、氨气、热空气)。通过改变气囊中的气体质量,它们自身的体积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浮力。
3浮力的计算方法:
①称重法:F浮=G-F拉。
②平衡法:F浮动=G物体(悬浮或浮动)
3压差法:F浮=F下-F上(物体浮时:F浮=F下)
4阿基米德原理法:F float = G row = m liquid G =ρliquid gV row。
第十章机械与人
一.杠杆
1.工具
(1)杠杆:能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就是杠杆。
(2)杠杆的五个要素:
①支点:杠杆绕其转动的固定点(O);
②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③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F2);
④力臂:支点到力量作用线的距离(L1);
⑤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2.杠杆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作用在杠杆上时,杠杆能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那么我们说杠杆是平衡的。
(2)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3.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动力臂的杠杆比阻力臂大,省力但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的杠杆比阻力臂的小,费力但节省距离。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二、滑轮的应用
1.定滑轮
(1)本质:是一个平等的臂杆。支点是转轴,动力臂和阻力臂都等于滑轮的半径。
(2)特点:可以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2.移动滑轮
(1)本质:是比阻力臂省力两倍的动力臂。支点是固定在上端的绳索与移动滑轮相切的点,力臂是滑轮的直径,阻力臂是滑轮的半径。
(2)特点:可以节省一半的力量,但不能改变力量的方向,并且花费两倍的距离。
3.滑轮组
(1)连接:有两种方式,绳索可以从天车或从动滑轮缠绕。
(2)功能:可以节省劳动力,改变动力方向,但需要很长的距离。
(3)省力:由实际连接在动滑轮上的绳段数决定。绳段数:“奇动偶定”。张力: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h,其中n是绳段的数量,h是物体移动的高度。
4.轮轴和斜面
(1)轴:本质上是一个可以连续转动的杠杆,是一种省力的机器。车轮和轴的中心是支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F2,作用在车轮上的力是功率F1,轴半径R和车轮半径R有F1R=F2r,因为R》R,所以F1《F2。
(2)斜角:是一种省力的机器。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第三,工作
1.工作
(1)力学中的功:如果一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而这个物体沿着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会显示出结果,在力学中,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经过的距离。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物体受力,但仍保持静止(徒劳)。
(2)物体因惯性运动而通过该距离,但不受力(不用力)。
(3)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互垂直,这个力不做功(垂直无功功率)。
2、工作的计算
(1)计算公式:在物理学中,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即:W=Fs。
(2)符号意义及单位:W代表功,单位为焦耳(j),1j = 1n·m;f代表牛顿(n)中的力;s代表距离,单位为米(m)。
(3)计算注意事项:
(1)区分哪个力对物体做功,即澄清公式中的f。
②公式中的“s”是力F方向经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
③F和S的单位分别为N和M,得到的功的单位为J..
3、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力。
第四,权力
1.功率的概念: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速度的物理量。
2.力量
(1)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称为功率,用符号“P”表示。单位是瓦特(W),常用单位是千瓦。1kW=103W。
(2)公式:p = w/t .其中p代表以瓦特(W)为单位的功率;w代表功,单位为焦耳(j);t代表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④功率和机械效率的区别:
①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物体做功的速度;机械效率是指机械工作的效率。
(2)它们之间的物理意义不同,没有直接联系。功率大的机械效率不一定高,机械效率高的机械也不一定高。
动词 (verb的缩写)机械效率
1.有用的工作:当使用机器时,对人有用的工作称为有用的工作。也就是人们在没有机械的情况下直接用手做的工作。举起物体时,w是有用的=Gh。
额外工作-额外工作
(1)使用机械时,对人无用但不得不做的工作称为额外工作。
(2)额外功的主要来源:①提升物体时为克服机械自重、容器重量和绳索重量所做的功。②克服机械摩擦所做的功。
3、工作总量-w总量:
(1)人们在使用机械的过程中实际做的功称为总功,它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即:W总计= W有用+W额外。
(2)如果人对机械的功率是F,那么:W总是=Fs。
4、机械效率-η
(1)定义:有用功与总功之比称为机械效率。
(2)公式:η= W有用/W总。
(3)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①减少摩擦。②改进机械,减轻自重。(3)增加机械承受范围内的有用功。
六、动能和势能
1.活力
(1)物体能对外做功,就是说物体有能量,或简称能量。
(2)单位:焦耳
2.动能
(1)定义: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函数。
(2)影响动能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2)物体运动的速度。一个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运动速度就越快,动能也就越大。
(3)单位:焦耳。
3.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因其高度位置而具有的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有:①物体的质量;(2)物体提升的高度。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其重力势能也越大。
(3)单位:焦耳
4.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因弹性变形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弹性势能。
(2)单位:焦耳。
(3)影响弹性势能的因素:物体弹性变形的程度。物体的弹性变形程度越大,其弹性势能就越大。
七、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
(1)定义: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是最常见的能量形式。
②单位:j
(3)影响机械能的因素:①动能;②重力势能的大小;③弹性势能的大小。
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在一定条件下,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分析动能和势能转化的例题时,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处于哪个过程,然后分析对象的质量、移动速度、高度和弹性变形程度的变化,从而确定能量的变化和转化。
第十一章小粒子和宇宙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1.宇宙由物质组成。
“物体”与“物质”的区别与联系:物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占有一定空间、体积和质量的实体。物质是指构成物体的材料。比如桌子是木头做的,窗户边是铁做的。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
(1)分子的大小:如果将分子视为球体,分子的大小只有几百亿米,通常以10-10m为单位测量。
(2)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3.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模型。
(1)在固体物质中,分子排列非常紧密,并且分子具有非常强的作用力。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但没有流动性。
(2)在液体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所以自由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所以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而是有一定的体积和流动性。
(3)在气体中,分子极其分散,间距很大,高速向各个方向运动,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极小,所以容易被压缩。所以气体有很强的流动性,但是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4.纳米技术
(1)纳米是长度单位。1纳米= 10-9米.
(2)纳米科学技术是指纳米尺度(0.1 ~ 100纳米)的科学技术,研究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原子或分子。
(3)纳米技术是现代科技的前沿,在电子与通讯、医疗、制造等方面都有应用。
第二,分子热运动
1.对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理解。
(1)物质由分子组成。
(2)所有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地不规则地运动——扩散现象。
(3)分子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和排斥的作用。
2.(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不停地做随机运动;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吸引力和排斥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相互进入的现象称为扩散。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扩散。扩散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扩散现象说明所有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地不规则运动,间接证明了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
(3)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当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等于10-10米时,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零,称为平衡位置;当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小于10-10米时,分子间的斥力大于重力,合力表现为斥力;当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大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合力表现为吸引力;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时(超过分子直径的10倍),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很弱,可以近似认为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