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图案大全
2025-01-01 11:22:11
墨水制造
北魏贾思勰的《齐姚敏书》中首次描述了制墨的方法。明代宋《天工开物》中《丹青》第十六章“墨”一章,详细描述了用油烟、松烟制作墨的方法。黑烟草的原料有桐油、植物油、大豆油、猪油、松木;其中松木占十分之九,其余占十分之一。
烟草从制作到最终成品,有注胶、勾兑、蒸烤等多道工序,还有一个成型过程。墨模雕刻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墨水的形状一般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墨模一般由前、后、上、下、左、右六块组成,而圆形或偶像形的墨模只需要四两块板就可以合成。内置墨水,合上锤子砸成品。笔尖大部分刻在侧面,这样墨水模具重复使用时可以轻松更换。墨的形态有多种,可分为天然墨、漆墨、金墨、漆墨。
燃烧石油产生烟雾
宋代赵彦伟的《云满山麓》引用苏东坡的诗《欧阳即墨以油烟墨丸见薪诗》“书窗拾轻煤,佛帐扫鱼凫。苦干破千夜,收此寸玉。”解释就是扫灯冒烟做墨。
(宋)赵彦伟《云脚印》中有一段记载了烧桐油做墨的方法:“最近在,一个水槽里盛水,中间摆碗,烧桐油,盖一碗。媒体是专人扫的,用牛胶揉的。这种方法非常快捷方便,被称为油烟。或者惊讶它太强,不如用松节油或漆油为介质。”(《云满山麓》卷十)。
明代《天宫吴凯》记载的烧油取烟方法:将桐油、清油或猪油放入油灯中点燃。油灯上方有一个铁盖,用来收集油烟。每个技术工人可以管200盏油灯,动作要敏捷,不然油烟太老。然后用鹅毛刷将铁盖指示层上的油烟轻轻刷到纸上。这是一级油烟,做出来的墨水精致有光泽。铁盖内层的油烟必须用力刮去。每斤油大概能刮一两一等油烟。
用于排烟的松木燃烧
在地上搭一个十多英尺(1英尺=3.3米)长的竹棚,用纸和草垫封好,用土把竹棚和地面的连接处封好。竹棚上间隔开烟孔,竹棚内用砖铺烟道。要砍松木,就要在松木树干底部钻一个洞,火烧树干,让松香流走。即使有一点松香残留,烧出来的松烟质量也不好。把松片堆到竹棚里,从竹棚前端点燃,烧好几天。松烟从竹棚前端向竹棚后端扩散,冷却后可刮入竹棚。竹棚后面刮出的松烟叫清烟,是优质墨汁的极品,中间刮出的二等松烟叫“混烟”, 其用作普通墨水;前一段刮下的松烟,被称为印刷用的“烟子”。
油墨烟雾处理
明代文学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筛选方法:用细丝网将油烟或松烟筛选出来,得到细腻均匀的墨烟。
沉淀方法:将油烟或松烟放入池中,长时间浸泡沉淀,上层细腻均匀。
佐料
制作墨水的成分各不相同,而且通常是保密的。它通常包括蛋清、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和药材,如丁香、紫草、秦皮、苏木、紫檀、苏合香和珍珠。有一千多种配料。
填塞物
烟草和配料制成烟草颗粒,在铁臼中捣30000次,或用锤子锤10000次,成为墨水颗粒。
墨锭
将墨水分成小块,放入铜模或木模中,然后压入墨锭。墨锭的形状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半月形、圆柱形、鸟兽形等。图案包括弥勒佛、十二生肖、松、凤、鹤、鱼、鸟和花。
从石墨和松烟墨到“制墨四杰”
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珍品。韩愈在《茅颖传》中称之为“江陈稔宣”。北宋大学者苏易简在《文房四宝》中写道:“宋子侯遗玄光,墨也。”那么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墨水的呢?据宋代诗人高澄在《事物的起源》中记载;“这也和《黄帝内经》的写法一样。“在《古今事考》卷二《墨》一文中也写道;“墨始于黄帝时代,一朵田震的云成就了墨。“
最早的墨水是什么样的?根据宋代诗人李小梅的说法,它被记录在《墨谱》中。最早的墨水是由颜料和石粉制成的。陶在《辍耕录》卷二十九云;“古代没有墨水,用竹子作画写字。中世纪用石头磨汁,或云为延安石液。“他们说的墨水是古代的‘石墨’,是最原始的墨水。它是由天然石炭纪制成的。使用时用磨石在砚台上磨成粉,再用水浸润制成墨水。徽墨的发源地歙县有一个传说。有一天星一在溪边洗手,看到水里漂浮着一段松木炭。她捡起来,手一黑。于是他把它捣成粉末,和米粥混在一起,用手搓成扁圆形, 把它固化成固体,然后研磨。他做的墨在历史上被称为“兴伊沫”。在纸出现之前,甲骨文和竹简是先用墨水书写,然后再刻字。中国的水墨历史悠久。
秦汉时期是墨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松烟墨。松烟墨是由松树燃烧后的灰烬与油漆和胶水混合制成的,其质量远远好于石墨。然而,这一时期的墨水并没有制成锭,而只是制成小圆块。它不能直接用手拿着研磨,而是必须用磨石来研磨。这种小圆块的墨也叫“墨丸”。东汉时,墨的形状由小圆块改进为阿莫鼎,由压制和脱模制成,可以直接用手研磨。此后,研究石逐渐消失。
三国时期,中国的墨业进一步发展。北魏贾思勰在《齐·姚敏书》中记载了三国魏书法家单薇的制墨方法。“加入真正的珍珠和麝香,将烟草捣碎并放在铁臼中,用三万个杵捣碎”。单薇制造的墨水被称为“单薇墨水”,这是古代的珍贵墨水,被誉为:“百年如一石,点点如漆。”
到了唐代,中国的制墨中心从陕西扩展到山西、河北,其中以河北的益州最为著名。晚唐乃至历代最著名的水墨大师晁和廷轩。Xi父子努力开发墨水技术。据说他们选了一斤松烟,一两珍珠,玉片,冰片,用生漆捣十万杵。最后,他们做出了“富于肌腻,油光如漆”,“留纸如漆,绵延千年”的好墨,被称为“Xi墨”,也叫“宣墨”
当时的南唐皇后李煜爱好诗画。为了取悦皇帝,安徽知府送了两件Xi墨石给朝廷。李后主试了试,果然,它既不粘也不涩,既不停滞也不滑,而且它又黑又亮,而且充满了香味,因此他一再称赞它。听罢,立即传召听罢,封他为“墨官”,赐姓李,改“墨”为“墨”。因此,在宋代,徽州(北宋末由周舍改为徽州)成为当时中国的制墨中心,徽墨成为水墨的杰作,享誉世界。李的水墨艺术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明代著名大画家董其昌说;“一百年后,没有你的空间,但有你的墨水。历经千年,君室无墨,但有君室之名。”为什么明朝的墨那么好?原来那些高级徽墨里有麝香、梅片、冰片等珍贵的中药香料,所以香味四溢,有的墨里有金箔,所以乌黑发亮。当时被称为“徽墨天下第一”。
清朝是另一个新的徽墨时期。此时,出现了曹素功、王金生、王洁安和等制墨大师,有“天下墨推她,天下墨推曹氏”之说。曹素功(1615-1689),原名圣徒,是常茹人;这个词很长。早期,他在明末著名制墨家吴的帮助下,将“苏宣斋”改为“素衣斋”,并创作了紫玉光、天辰|、光、等珍贵墨迹和收藏墨迹“豹囊丛上”,登上了徽墨的宝座。曹素功乾隆年间迁居苏州,同治三年(1864年)迁居上海。这个历经13代、延续300年的制墨家族,发展成为今天的上海油墨厂。
原名龚,后在徽州府城开了一家简古斋水墨店。他的水墨雕刻和装饰都很漂亮,有“近今即古庭”的美誉。四大世家中的另一位制墨家王介安(1736-1820)是徽派制墨业的代表人物,也擅长收藏墨宝。上海博物馆有几套彩色墨水,如其《西湖十景诗》,为世人所珍视。
四人中的最后一位是胡开文,他是慧墨休宁学校的后起之秀。原店在休宁,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在安徽海阳和屯溪开了两家墨店,由长子和次子掌管。同治三年(1869年),孙四世在芜湖创立“元代胡开文”。光绪年间,第五世孙虎湘在上海创办了“胡光胡开文”。后来,胡后裔在歙县、杭州、广州等十多个城市设立了墨店。到清朝末年,胡墨在中国流行并销往世界各地。胡的《苍墨》是他的代表作。
中国的水墨不仅仅是一篇书写文章,更是一件无与伦比的文化艺术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