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查询服务平台

2025-07-09 11:22:11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篆刻感兴趣,越来越多的人想学习篆刻。在学习篆刻之前,最好先理清相关概念,避免出现偏差,在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以中国传统印章的形式设计,融合了中国特有的文字、篆刻和书法,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合。很多人不知道这里涉及的两个关键词——印章和篆刻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似乎有一些联系,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在此,笔者想就印章和篆刻作一探讨,希望进一步明确它们的概念,分析它们的内容和形式。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 “封”和“玺”这两个词原本是动作的表达。“密封”表示向下运动。甲骨文中的“印”字表明一只手正在按下跪着的人的头;甲骨文中没有“张”字。青铜器铭文上的“章”,上面的“歆”是一种刀,下面是一种圆形的玉。合在一起,它指的是用刀在玉石上雕刻图案——有些人认为它指的是给罪犯打上烙印。 “玺”字产生于秦汉时期。在秦朝之前,印章,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都被统称为“朱”(同一枚印章)。至于“之”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也就是公元前1500多年。秦朝被六国吞并后,只有皇帝使用的印章被称为“玺”,而皇帝以下的大臣和妃嫔使用的印章只能被称为“玺”或“印”。按照秦制的规定,“文臣用印,武官用印。”到了汉代,印章的使用受到严格规范,“印”字逐渐演变。 习覃 “篆刻”原是篆刻印章方法的总称。秦与六国合并后,文字统一为小篆,度、量、尺、印、虎符等国家重要器物上的文字必须刻有“篆书”(日常书写只能用隶书)。因此,以篆书为主体的篆刻逐渐成为主流。 篆刻有世界文化的基因,但在其他国家和民族没有产生和发展。主要来源于中国对宋代“金石学”的兴趣,包括对传统金属器皿、碑刻、石刻的形制、图案、文字、内容的研究、再发掘和应用。后来篆刻文化逐渐被文人墨客分离出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直到明代才明确定义为“篆刻”。 自宋代《宣和画谱》藏画上刻有宋徽宗“瑞思东阁”印章,并明确了藏画收藏者的身份和收藏地点后,在书画作品上加盖印章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在唐朝以前,没有一个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上发现过印章。现存的唐代以前书画作品上的印章,基本上都是宋代以后的人加盖的。印章印在书画作品上,是篆刻兴起的开端。此后,印章和篆刻的功能和用途逐渐发生了变化。 印章的功能主要包括:政治公信力,代表权力和信用;用竹简封信,加强保密;挂在腰间,突出丝带以显示地位;随随葬品下葬,以示对后人的缅怀和悼念。相比之下,篆刻的作用就不同了:它不是政治信任,而是表明作者或书画等艺术作品的所有者、收藏家和欣赏者;不再用于密封和保密;它不再用于显示地位,而是与书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形成“诗、画、书法、印刷”的完整作品;它不是用作陪葬品。 此外,从材料的角度来看,用于密封件的材料广泛而多样,包括陶瓷、金属和各种石头。篆刻所用的材料虽然广泛,但逐渐简化,更多使用硬度适合篆刻的石头。 从制作过程来看,传统金属印章的雕刻、翻沙、制坯、书写和刻制都在逐步改进,可以制作出具有防伪性能的印章。对于一般材料的印章,书写和刻制两个过程是分开的,由不同的人完成。然而,篆刻往往需要一个人独立完成所有工序,书写和雕刻一起进行,更需要用“篆书”书写。刻制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成为篆刻作品,这对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 总之,我们现在谈论的篆刻实际上是从古代实用印章演变而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印章和篆刻关系密切,但它们的起源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它们的功能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它们的重点领域和目的也不同。印章更多地与实用性和技术有关——尽管它从一开始就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审美价值,篆刻更注重艺术性和审美性——尽管它早已具有实际意义。可以说,篆刻起源于宋元时期,并在明代进一步形成了篆刻流派。更多的学者和艺术家使用印章来表达他们的审美兴趣、理想和情感。 印章:安静可以是世界的权利印石:老寿山石被雕刻(赵增福篆刻) 由上可知,要想学好篆刻,需要学习古文字、诗词、书画、音乐等艺术学科,看万物的自然原理,做到“印外”。学习一些古文字知识,了解造字原理,使其能随篆刻而变化,有基础;多读诗,刻的内容可以避免落入俗套;懂书法是改变现实的必由之路;认识绘画,培养“深美”的审美观念。抬头看天象,低头看类别,就能明白自己有什么,记在心里,随意记。从长远来看,你可以在篆刻上有所作为,提高自己的人品修养。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的实践从书上印刷”也是同样的道理。 海豹:什么都不能丢弃。印石:巴林石(赵增福篆刻) 记得刚学篆刻的时候,师父叫我不要急着开始刻。第一,我要学文字学,写篆书,先临摹一些“习覃、汉印、元朱文”,避免一开始就模仿“官印、九折文”。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领悟了一些道理,后来也从自己的实践中受益匪浅,认识到学习篆刻其实是一种逐步提升自身修养的方式,这大概与达摩祖师“一苇过河”的玄机有关。在学习篆刻时,我从篆刻风格的培养入手,尽力追求“整、严、信、雄、敛、展、简、容” 为了形成自己的方法论,逐步提高自己的修养。从生命之初的无知和混沌,到对善恶和良知的逐渐认识,是通过对技能和技巧的学习而逐渐实现的。我想这也是学习篆刻的意义所在。 (本文首发于2024年4月2日《中国文化报》第8版)。